欢迎登陆华医百科网!
华医百科—好医生在线预约挂号平台
王自立

王自立 已有人访问

  • 医师姓名:王自立
  • 坐诊时间:预约接待
  • 预约挂号:100
  • 所属职业:国医大师
  • 关注指数:王自立
  • 在线门诊:甘肃省中医院
  • 荣誉等级:AAAAA级
  • 经营模式:医院诊治传承培训
  • 详情资料
  • 门诊介绍
  • 视频介绍
  • 传承培训
  • 所获荣誉
  • 学术论文
  • 华医微信

b03533fa828ba61e364f6fc59d9c3201324e59ef.jpg

王自立,1936年生,甘肃泾川人,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首席专家,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首创“运脾思想”,提出“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开创了脾胃病治疗新领域,为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生在这片黄土地,也躬耕杏林,为这片热土作出赤诚贡献。他自幼与中医结缘,用灵丹妙草守护百姓健康。

脾胃病作为中医特色优势专科,曾是陇原这片热土上百姓们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他以大医精诚风范,精研医术,擎起西部脾胃大家的旗帜,他以《西部中医药》为阵地,向全国发声,传递甘肃中医的品格和风范,他教人才,育桃李,济济后人,将大师精神在黄土地上延续,福泽未来。


反哺这片黄土地

1936年,王自立出生在甘肃省泾川县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王子隆是当地名医,在他的药铺中,患者总是络绎不绝,“王大夫您再帮我瞧瞧吧,之前喝过您的药感觉好多了。”

王自立从小就闻着浓浓的中药味长大,也看到家父简单几味药的搭配就能立起沉疴,力挽狂澜,王自立耳濡目染,“不为良相,宁为良医”的信念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种苗。

在父亲的启蒙和言传身教下,《医学从众录》《医学三字经》等书籍成为王自立的入门读物,闲暇时间,就捧着书咿咿呀呀学个不停,颇具天赋的他总是让父亲倍感欣慰。

1952年,年仅16岁的王自立考入兰州卫生学校学习。1954年8月毕业后分配至甘肃省中医门诊部(甘肃省中医院前身),在这片中医的浩瀚海洋,王自立像极了海绵,工作之时,踏实苦干,勤奋学习,虚心好学;工作之余,阅读大量中医典籍,使学识水平和临床能力脱颖而出。1958年8月被调干至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

在北京中医学院6年中,王自立系统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和经典著作,并得到全国著名中医专家秦伯未、任应秋、董建华、王绵之、刘志明等老师的悉心指点,打下了坚实的中医基础,并使临床诊疗水平日益提高。

1964年9月,28岁的王自立即将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看到很多同学都选择了留在北京工作,他毅然决然返回贫瘠的大西北,在甘肃省中医院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在甘肃省名老中医张汉祥、席梁丞、窦伯清等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王自立的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临床经验日益丰富,诊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1975年至1978年又拜名医席梁丞为师,系统学习席老临床经验和学术特点。

作为陇原中医的领军人物,如今,年近九旬的王自立从不后悔自己当年的选择,他深知,是这片土地哺育了他,他也要支援家乡中医事业,如同河西地区的劳动英雄们世代“治沙”一样,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中医事业的全方位投入和中医人才的“百年”工程。


0.jpg

王自立(右)跟席梁丞学习。



有些病要用心来治

常年累月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赋予了王自立妙手回春的济世能力,仿佛只要做个简单的加减法,一张配伍绝伦的药方就会改变患者往后的人生。

2009年9月,一位71岁的男性患者来到了王自立的诊室。患者自述舌体发麻、随即头汗出一年,多方求治无效,各项检查也无明显异常。王自立检查后随即开具处方7剂。

3天后患者复诊,王自立身边的学生提醒患者:“您的药应该还没有服完。”此时,患者突然伸出右手做出夸奖的手势,说道:“王医生您不愧为名医,九味药,三元钱,治好了我一年的病。说实话,当时您开了7剂,我只取了3剂,想先试试有没有效果。服了第1剂,病已去了五成,3剂服完再未出现舌体发麻、头汗出的情况,您的药太有效果了。”

忙忙碌碌的诊室里,这样的故事还在不断演绎,一张张处方背后,连接的是一个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但躬耕临床的王自立却常常忘了自己。

退休后,年事渐高的王自立仍然坚持出门诊。虽然每次门诊病人数被限定为30个号,但他还会为8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病情特殊的患者、外地的患者破例加号,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往往在半夜就已经开始排队,为此,王自立总会起的早一点,再早一点。

王自立的夫人时常对他说:“我原本指望你退休后,能多陪我锻炼身体,帮我干点家务,哪怕帮我取个报纸也可以啊,可你退休后还比退休前更忙了。”每当这时,王自立只能抱歉地笑笑。

一天早晨,王自立就快下门诊时,突然感到一阵眩晕,此时,还有2个病人在等候,王自立坚持看完后回到家中,头晕还不缓解。一测血压,高压180mmHg,低压120mmHg,王自立的夫人赶紧把降压药拿来给王自立。

随后家人立即扶王自立前去医院检查,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医生要求他第二天进一步检查。第二天一早,正要出门的王自立被夫人连忙拦住,“不是说好今天住院检查吗?”王自立却说,“今天约好的病人还在等我,再说现在血压不是也正常了吗?”夫人只好同意他看完病人再去做检查。可谁知他又一心扑在病人的身上,为让大家都看上病,不顾自己的身体,还又多增加了2个门诊。

王自立总是对患者非常耐心,认真解答患者的疑问,有时还要做患者的思想工作。曾经,一旁抄方的弟子也忍不住问王自立:“您的时间这么宝贵,您这样诊病多浪费时间啊?”可王自立告诫学生:“有些病是用药来治的,而有些病是要用心来治的。”


成为脾胃病科擎旗者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年累月的临床实践,王自立发现脾胃病患者总是比一般患者更多,而中医药对此有很大优势。

1987年,王自立向甘肃省中医院提出,在大内科的基础上创建消化科(后改名为“脾胃病科”,现已发展成为脾胃病诊疗中心),又在1992年创建肾病科(现已发展成为肾病诊疗中心)。作为带头人,他将一腔热血扑在工作上,直到退休后很长时间,仍担任脾胃病科和肾病科的技术指导。

脾胃病科在创立之初,科室人员大多为年轻医务人员,王自立悉心带教,使大家共同成长进步。多年的临床实践下来,他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不断丰富。

他首创“运脾思想”,提出“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开创了脾胃病治疗新领域,研发了“运脾颗粒”;首创“柔肝思想”,首创“脾色环唇”中医诊断辨证理论,丰富了中医诊断学,被列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为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作为全国最早倡导人之一,王自立还参与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学组的创建工作。20世纪80年代,在他组织承办的第一届全国中医脾胃病学术大会(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上,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对应中医病名为“胃痞”,被写入中医内科学教材,沿用至今。

作为王自立主要成就的重要载体——其与我国脾胃病学大家李乾构共同担任主编的我国第一部中医脾胃病巨著——《中医胃肠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232千字),既反应了他具有指挥千军万马展开宏伟巨战的大将军风度,更反映了他对于胃肠病精勤实践及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为主编,他既切实地贯彻自己高超的学术思想,还能对麾下成员的学术见解给予准确评判和指导。

如今,在王自立的指导下,脾胃病科从甘肃省中医药重点专(学)科发展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甘肃省区域脾胃病医疗中心。肾病科也发展为甘肃省中医药重点专科。

2021年5月22日,甘肃省脾胃病专科联盟学术活动(张掖站)在张掖市中医医院举办。借助专科联盟,近年来,他们以技术推广、科研协作、学术交流为合作纽带,建立起业务指导与技术合作的长效机制,形成了专科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开展互助互学、促进经验交流、发挥特色优势的良好氛围,并通过专科联盟学术活动的开展,为全省脾胃病的诊治研究搭建了高规格、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

在张掖,专科联盟通过对市中医院在科室管理、医疗服务、人才培养、专科专病建设、疑难病例会诊以及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力支持和指导,实现了让张掖人民在家门口就近享受到省级专家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的目标,切实减轻了患者的就医负担。

在甘肃,如今,越来越多地市级中医院通过甘肃省脾胃病专科联盟学术活动,汲取着王自立治疗脾胃病的宝贵经验,如同春风吹绿生,让更多生命焕发新活力。


在西部向全国发声

如果问西部地区中医药最有号召力的学术杂志是什么,那非《西部中医药》莫属。

作为西部与全国沟通交流的广阔学术平台,王自立从创刊初起,就抱有自信,敢为人先地面向全国发出声音,在西部地区创办国家级杂志,展现甘肃中医人的风范。

1985年,王自立受甘肃省卫生厅委托,组建了甘肃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会成立后每年都在甘肃省各地区组织举行学术年会,为全省各市州、县区中医业务骨干提供了一个理论探讨、经验交流的学习平台。

每次年会之后,王自立都会在当地组织省级专家进行义诊,尽各自所能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受到广大患者及当地政府的好评。1990年,王自立在担任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期间,组织甘肃省知名专家赴庆阳革命老区南梁、华池等地,为红军院的老红军们进行义诊,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王自立的组织推动下,甘肃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专业委员会作为省属二级学会,不仅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还创建了专刊《甘肃中医内科通讯》,给广大的中医药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很快,《甘肃中医内科通讯》就在业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得到甘肃省卫生厅的表彰,也成为《甘肃中医》(现已改名为《西部中医药》)杂志的前身。

1988年,王自立受甘肃省卫生厅和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创办《甘肃中医》杂志,并担任主编长达15年。

在这15年期间,两百多期杂志,每期杂志印刷之前王自立都要亲自过目。正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让杂志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很快就由季刊发展为双月刊,又发展为月刊。

《西部中医药》杂志以反映西部地区中医药研究、开发和应用成果,传播中医药信息与研究动态,继承发扬中医中药传统,促进中医药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近年来,《西部中医药》杂志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录,入选甘肃省人社厅《国家权威学术期刊参考名录》,先后荣获“中国中医优秀期刊三等奖”“甘肃省优秀期刊”等荣誉称号。编辑部也被甘肃省卫生厅授予“甘肃促进中医药学术交流先进集体”。


1.jpg 


王自立(左二)与《西部中医药》杂志编辑交流。 


育桃李济天下苍生

像一株鼎立松柏,成为国医大师的背后,是王自立扎根于中医药事业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传统精华当中汲取能量。

王自立连续6次担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不仅对古典医学名著精研细钻,对现代医学期刊亦广泛涉猎,而他也将这样的赤诚精神带到了育人之中。

几十年来,王自立非常重视对下级医师及进修实习医师的传、帮、带,无私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教给了自己的学生,桃李遍布陇原大地。

在拜入他门下之前,王自立都会告诫学生:“跟我学习是件吃苦的事情,不但要完成你们的本职工作,还要按我的要求学习、背诵经典。我每次出诊,不管你是科主任还是管床医生,都必须到,并按时完成日记、周记、月记。”

如沐春风般,学生被大师深深影响着。他所带教的学生,如今很多已成为中医临床一线的骨干力量,正在为中医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王自立的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廖志峰,继王自立之后成为第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荣获第二届“全国名中医”称号。

他的学生,甘肃省中医院肾病科原主任、甘肃省名中医靳锋总是视患者为亲人,用特色诊疗赢得患者信任。他说:“作为医生,一定要有仁心、爱心、责任心,用巧妙的交流技巧和高超的诊疗技术,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王自立的儿子王煜,作为甘肃省卫生厅认定的王子隆中医世家第三代传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201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优秀继承人”称号。先后在甘肃省中医院脾胃病科、肾病科、内分泌科从事临床工作。现为甘肃省中医院综合门诊主任医师,王自立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在王自立的教导下,不过度用药是学生们的行医准则。脾胃病、肾病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病人多,而且都是慢性病,病程长而且病情复杂。在王自立的影响下,学生们从不开大处方,坚持做到合理诊断、合理用药,该用药的就用药,不该用药的坚决不用,以“小处方”解决患者“大问题”,渐渐地,很多远至新疆、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山东等地久治不愈的患者都慕名前来就诊,为医院和科室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从2013年起,作为甘肃唯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王自立先后共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1名、国家级师承教育继承人11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带教学员3名,其他师承及再传弟子70余人,带教进修、实习医师累计2000余人。

他们均已成长为中医临床一线或学术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接续奋战在这片黄土地,造福越来越多的百姓。


•王自立论治脾胃病,提出“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论治肝病,提出“治肝先柔肝,柔肝必养肝”。阴阳二气中,尤重阳气;就六淫之邪对人体的影响,尤重湿邪为害。

•王自立从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的指导思想出发,创立了运脾系列方,如运脾汤、归芍运脾汤、香砂运脾汤、萸连运脾汤、乌贝运脾汤、良附运脾汤等。

640.jpg

国医大师、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王自立论治脾胃病,提出“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论治肝病,提出“治肝先柔肝,柔肝必养肝”。阴阳二气中,王自立尤重阳气;就六淫之邪对人体的影响,王自立十分重视湿邪为害。

运脾:

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

“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的运脾思想,是王自立治疗脾胃病的指导思想,也是其重要的学术经验之一。运脾思想主要内容包括以下要点:
脾运失健、升降失常乃病机关键脾与胃同居中焦,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消化饮食水谷,运化水湿,化生气血精微,通过脾的升清功能将气血津液输布全身,奉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气的升发功能还使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而不致下垂;脾尚具有统摄血液的功能,脾气健运可以统摄血液在脉中循行,而不使其溢于脉外发为血证;脾胃还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升则上输于心肺,降则下归于肝肾。若脾胃运化失健,升降失常,则诸证丛生,正如李东垣所言“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概而言之,脾主运化功能和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故而王自立认为脾胃病的病机关键是脾运失健,中焦升降失常。
以运为健、以运为补是治疗思想脾的生理功能,主要通过脾气来实现。脾气是脏腑之气,也是脾运化、升清、统血功能的动力。脾气健旺,则脾胃功能正常;脾气虚弱,则脾胃功能减退。从治疗角度“虚者补之”,当用补法,古人亦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论,提出了太阴脾经发病以虚为主,故论治脾病,不离一个“补”字。而在临床实践中,王自立发现,脾虚不运虽为虚证,但常可见“实”象,如脾虚不运出现的痰饮、湿阻、食积、气滞等。因此,治疗上单纯考虑“补”,则会补而使之滞,犯“实实之戒”,而应该以运行脾气、调整升降为要。脾胃运化功能正常,气机调畅,才能化生气血津液,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健脾促运、调畅气机是重要治则从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的指导思想出发,王自立确立了健脾促运、调畅气机的治疗原则。提出健脾先运脾、运脾必调气,突出了理气调气药在运脾法中的运用。由于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枢纽,气机的正常与否,不但影响着脾胃生理功能,也影响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健脾促运、调畅气机的目的,是通过调气使脾的生理功能得以实现、气机得以调畅,避免单用滋补而导致壅滞,使脾胃健旺、气血生化有源。因此运脾不在于直接补益助运,而在于通过调气而助运,这是运脾的关键所在。
运脾汤为经验用方脾病多表现为本虚标实,治疗时如单用补法恐有“实实之弊”,若用去实之法,又恐损伤脾气。因此,王自立临证多采用运脾之法,使脾运正常,气血生化充足,气机调畅则诸病自愈。王自立从脾以运为健、以运为补的指导思想出发,创立了运脾汤(党参10~30g,白术15~30g,茯苓15g,佛手15g,枳壳15~30g,石菖蒲15g,炒麦芽15g,仙鹤草30g),用以治疗脾虚不运引起的各种临床病症。该方以党参、白术、仙鹤草益气健脾以助运,其中党参补益肺脾,气血双补;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燥湿,乃补气健脾第一要药;仙鹤草健脾补肾、调补气血,且补而不腻;茯苓健脾渗湿;佛手气清香,入脾、胃经,性温和而不燥烈,既能燥湿化痰,又能行气宽胸;枳壳善行中焦之气,与佛手合用可增强运脾功效;炒麦芽既能消食化积,又能疏肝解郁;石菖蒲入心、脾经,芳香醒脾、化湿和胃、益心气。全方巧妙配伍,共奏益气健脾、行气助运、调和中焦气机升降之功。王自立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形成了运脾系列方,如归芍运脾汤、香砂运脾汤、萸连运脾汤、乌贝运脾汤、良附运脾汤等。

柔肝:

治肝先柔肝,柔肝必养肝

柔肝是王自立治疗肝病的主要学术思想,王自立运用此思想指导治疗多种肝病或因肝病影响所致他脏之病。
顺应肝生理特性是治疗根本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主藏血、主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肝之特性与春季生发之气相应,古人比喻肝的这一特性像春天的树木一样条达舒畅,充满生机,有生发舒展、不可压抑的特点。肝体阴是指肝藏血,以制约肝的阳气升腾,勿使其过亢;用阳是指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使肝脏生发和条达的一种能力,即肝正常的功能活动。肝既藏血,又赖血的濡养,肝血充足是肝生理功能发挥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可制约肝疏泄太过。为此,王自立强调肝之病变虽多,但治疗当以养肝柔肝为要。
以柔为养是治疗关键王自立常言:治肝之法虽多,唯柔肝之法最顺肝刚烈之性,不可填塞峻补过猛,亦不可舒肝活血、镇肝熄风过峻。用甘缓养血育阴之药以养肝体,使其顺达调畅,从而达到柔肝目的。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为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
养肝血、滋肾水、柔肝体是重要治则一是养血柔肝。肝藏血,又赖于血的濡养,肝血充盈,肝体柔和,阴能涵阳,肝之疏泄正常,则无病。王自立临证常用归芍运脾汤以养血柔肝,其中当归、白芍养肝血,运脾汤健脾助运,使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肝有所藏,以达柔肝之目的。二是滋阴柔肝。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肾阴不足可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致肝阳亢盛,王自立常用二至丸、杞菊地黄丸等滋水涵木。三是酸甘化阴以柔肝。甘味药与酸味药配伍可以达到酸甘化阴的目的,《伤寒论》中的芍药甘草汤即为酸甘化阴、养血柔肝之剂。肝为刚脏,其性苦急,体阴而用阳。若肝血不足,肝阴亏损,木失濡润,则为燥为风。甘缓养血育阴之品益肝体,化刚燥为柔和,使肝气条达,血脉得养,肝病得治。

温阳:

首重养藏,次重温补

阴阳二气,阳主阴从,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和动力,因此王自立临证尤重阳气之养护。
阳气重要且易损明代李中梓《内经知要》曰:“天之运行,惟日为本,天无此日,则昼夜不分,四时失序,晦冥幽暗,万物不彰矣。在于人者,亦惟此阳气为要。苟无阳气,孰分清浊,孰布三焦,孰为呼吸,孰为运行,血何由生,食何由化,与天之无日等矣。欲保天年,其可得乎?”阴阳二气中阳气易损,临床中常见外邪袭表,寒伤于卫;饮食不节,饮冷食凉,寒伤于中;滥用苦寒,攻伐阳气,寒伤于内;汗下之后,阳气复伤;起居无常,以夜为昼,阳不入阴,阴不养阳,阳气不足。以上诸因或使阳气受损,或致阳气不足,而致阳虚之证常见于临床。
温阳之法,亦有主次王自立认为,温阳之法,首先应注重阳气之养藏,其次才以温热之药补养阳气。温阳之法,首先注意阳气的养藏,祛寒就温,无泄皮肤,做到夏三月“无厌于日”,冬三月“无扰乎阳”,使冬有所藏,春有所生,夏有所长,阳气得到蓄藏长养,则诸病往往不药而愈。其次,以温热之药补养阳气,使阳进寒退,以达“阴平阳秘”之态。王自立临证喜用桂枝汤、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等。

辨湿:

内外分消,辨清病位

对于六淫之邪对人体的影响,王自立非常重视湿邪为害。湿为阴邪,湿性黏腻重浊,其生也渐,其去也缓,病势缠绵,难以速愈,湿与热合,如油入面,难解难分。湿邪为患既有内湿又有外湿,内湿尚可见到湿阻三焦,湿阻于中,注之于下。湿为阴邪,缠绵难愈,在表宜以汗解,在里宜从中化,在下当利小便。
外感挟湿宜内外分消外感挟湿,顾名思义,即为在感触风寒或风热表邪的同时兼挟湿浊为患,临床极为常见,多因患者脾胃虚弱,运化失健,水湿停聚,酿生痰浊,复感外邪,内外相合为患;或因风寒湿或风湿热邪同时侵犯机体为患。故临证之时,不宜单用解表或过用苦寒清热燥湿及辛燥祛湿之剂,而宜用轻清宣散之剂使表邪外解,芳香化湿和中之剂使湿从内外分消,健脾祛湿化痰之剂以杜绝痰湿内生之源,则湿去邪解而不伤正。
湿阻为病首辨病位湿阻为病临床比较常见。王自立认为,湿阻之为病,多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健,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湿阻少阳,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者,王自立以柴平汤治之;湿阻三焦,身热、纳呆、呕恶、大便不爽或黏滞、舌苔黄腻、脉滑数者,王自立以三仁汤治之;湿阻脾胃者,宜从中焦着手,以健脾祛湿之法为主,常以平陈汤化裁而获效;失治误治,聚湿成痰,郁而化热,复为外邪引动,蒙塞清窍者,宜加芳香清化之剂,常选用不换金正气散加减而获效。
湿热之邪“一源三歧”鉴于湿热之邪对人体下焦的影响,王自立提出“一源三歧”理论,“一源”即脾胃,因饮食不节,或劳倦伤脾或思虑伤脾,导致脾失健运,酿生湿热,而湿邪下注于下焦之“三歧”(即大肠、胞宫、膀胱),而出现三种不同的疾病——湿热阻于膀胱为淋,阻于大肠为痢,阻之于胞宫为带。何以阻之膀胱?因为上源不清,水道不利,湿热为患而为淋,所以治当清上达下,方用清热通淋汤。何以阻之大肠?因为肠道素有积滞,湿热与积滞相兼为患,引发痢疾,治疗一下积滞,二下湿热,方用芍药汤。何以阻之胞宫?因为带脉不固,所以要固带脉、祛湿热,方用易黄汤。


2.jpg

王自立关注公众号
王自立扫描微信联系我

名医在线

我要留言(入住华医百科、联系医师请留言)

专利;中医资格证书正在办理中;请留言! 已为 35684位医师成功办理

姓 名:

联系电话:

留言备注:

荣誉推荐

王庆国
王庆国
意向:2154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王自立
王自立
意向:3256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王永钧
王永钧
意向:3256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丁樱
丁樱
意向:2154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林天东
林天东
意向:21542人
职业:国医大师
查看详情
名医在线排行榜
  • 1李佃贵101437
    李佃贵
    意向:25461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2屠呦呦71667
    屠呦呦
    意向:32546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3王琦54552
    王琦
    意向:35684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4曾令洪7661
    曾令洪
    意向:231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5钟南山6705
    钟南山
    意向:123541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6刘海云4283
    刘海云
    意向:2145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7邓运宗3862
    邓运宗
    意向:3251人
    指数:
    查看详情>>
    • 今日头条
    • 医药信息
    • 相关政策
    首页 |华医简介 |法律声明 |华医动态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微信同号:
    17035155556
    在线客服:
    入住
    咨询
    查询医师请关注:
    公司官网: www.jnboligeduan.com